“游而不研”的研学游该管管了
暑期,中小学生“研学游”成了热门话题。然而伴随这一热潮,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。据媒体报道,清北学霸零距离、我在故宫上大学、跟着院士去旅行……形形色色的“研学”线路引爆北京旅游市场的同时,价格不菲的研学游却屡屡出现“多方抢滩、价格虚高、货不对板”的问题。“名校参访”变成“校名拍照”、“学霸伴游”被“拼团演讲”替代、“故宫探秘”换成“景山俯瞰”、每人收费1.08万元进北大校园……各种乱象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扰。
“研学游”的初衷到底是什么?所谓“研学游”,是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的以研究、学习和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。目的是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,既能够增长知识,又能够锻炼能力,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。然而现实中,一些“研学游”产品却偏离了这一初衷,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。
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,采取降低服务质量、提高价格、夸大宣传等手段,不仅使得家长和学生上当受骗,还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,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。因此,对于这种“游大于学”“游而不研”的研学游,必须进行严格监管,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。
【资料图】
“研学游”乱象丛生,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监管缺位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、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会长孟凡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当下研学旅行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,在于研学旅行市场监管的“五个无”,即:无明确主管部门、无专业资质要求、无服务流程标准、无收费边界限制、无必要保障措施。
因此,要想规范“研学游”,首先要明确监管部门,建立专门的研学游监管机制,负责监督和管理研学游活动。监管部门应具备专业的教育背景和相关经验,能够对研学游的设计、实施和评估进行全面监管,制定规范和标准。这些规范和标准要涵盖活动内容、安全措施、教师资质等方面,确保研学游符合教育要求和学生的需求。
同时,要加强对“研学游”产品的资质审查。目前,市场上的“研学游”产品五花八门,质量参差不齐。一些没有资质的机构和个人也纷纷加入这个行业中。因此应当加强对“研学游”产品的资质审查,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及时予以取缔,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要严肃处理,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全天游费用成百上千元,多天游费用成千上万元。当前一些“研学游”产品的价格虚高,这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,还会让那些真正有需求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服务。因此,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“研学游”产品的价格监管,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行为,确保消费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。
清北学霸零距离、我在故宫上大学、跟着院士去旅行……有些不负责任的宣传往往会误导消费者,让他们对“研学游”产生过高期待。实际上,这些产品往往并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,甚至相去甚远。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“研学游”产品宣传的监管,对于那些虚假宣传、夸大事实的行为要予以惩戒,确保消费者能够了解到真实的产品信息。
此外,“研学游”行业也要加强自律,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,在行业内部建立“红白名单”制度。有关部门对违反研学游规范和标准的机构与个人要进行严肃处理,包括罚款、取消资质等措施。
总之,对于“游大于学”“游而不研”的研学游,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顿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,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,让“研学游”真正成为一种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方式。同时,家长也应该增强对“研学游”市场的了解和判断能力,选择合适的项目,让孩子能够在暑期获得真正有意义的研学体验。
李华锡 来源:中国青年报
2023年08月02日 07 版
关键词: